6月14日上午,国家统计局例行公布了5月份宏观经济运行数据。其中最为国人关注的5月份CPI数据为同比上涨5.5%,创34个月新高。
这又是一个被提前泄密了的数据。在此之前,彭博社已准确预测了我国5月份的CPI数据为5.5%。此外,还有多家国内外证券机构也准确地预测了5月份的CPI数据。甚至有业内人士于6月13日在其微博上表示:“明日上午10点将公布的5月CPI似乎已经没有太大悬念,目前市场对于该数据的一致预期是5.5%。”因此,6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5月份CPI数据毫无秘密可言。
对于这次宏观数据提前走光事件,有关部门应该予以高度重视。虽然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数据的泄密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。比如,今年4月15日,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一季度数据发布会上,就对宏观数据泄密行为表示了“严厉谴责”。因为当天发布的3月份数据与前一天香港媒体所披露的数据惊人地吻合。而同样的事情在1月和去年6月也出现过,更早之前的2008年7月也曾有境外媒体提前公布了这些重要数据。而有着“数据章鱼哥”美誉的路透社,自2008年以来,已经累计7次精确发布了我国的月度CPI数据。
为什么要对这次宏观数据外泄事件予以高度重视呢?究其原因在于,这次数据外泄事件与以往有着较大的不同,属于顶风作案。
继今年4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“严厉谴责”数据泄密行为之后,今年6月初,有媒体报道称,“今年的几次数据泄密事件引起了政府高层的重视,在3月底就有宏观部门的涉及人员相继落马。这些人职位不高,多是处级干部,但都位于能提早接触到数据的核心部门。”也就是说,在加强数据管理方面,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采取实际行动了。而在6月14日的5月份宏观数据发布会上,盛来运也表示,有关方面正在调查宏观经济数据泄密问题,国家统计局一位工作人员涉嫌数据泄密正在接受调查,统计局将进一步加强数据保密工作。这也证实了此前媒体的报道。
进一步加强数据保密工作,查处有关泄密者,这当然是加强宏观数据管理的重要措施。但令人不安的是,就在有关部门查处宏观数据泄密者的情况下,宏观数据仍然出现外泄现象。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呢?其原因至少有两点。
首先是有关中外机构为了获得信息而不惜重金。毕竟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,在这个时代里,谁率先掌握有价值的信息,谁就拥有了主动权。比如在投资的过程中,可以尽可能地回避风险,争取收益。正因如此,有关机构为了获得宏观数据,不惜重金收买,以至那些接触到核心数据的有关人员见利忘义,甚至甘愿冒着被查处、丢饭碗的风险也在所不惜。
其次是有关部门对泄密者的查处躲躲闪闪,有“护短”的嫌疑。从媒体的报道来看,有关泄密者落马已有两个多月了,但有关部门并未就此发布专门的消息,哪些部门涉案,哪些当事人落马,有关部门并未明示,更未就此进行深刻的反省。至于这些落马者何时受到查处,国人更是茫然所知。很难想象在下一步,会依法从重处理这类泄密者。正是基于对待泄密者这种躲躲闪闪的做法,这对其他人毫无震慑力可言。如此一来,在面对利益的时候,有关人员仍然会前赴后继地进行泄密行动。这也正是导致泄密事件一再发生的重要原因。